前言
凌晨两点的自习室,徐如栩盯着真题卷上的数学公式,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角。
这是她第九年备战考研,前几年家里还愿意供着她,可是慢慢地她就成了“全家的罪人”。
2026年考研报名通道刚开,500万考生涌进系统,录取率却只有24%。
而30岁的徐如栩,已经在这场“战争”里输了六次,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升职,她却还在为一张录取通知书挣扎。
更扎心的是,她的中级会计证早就到手,完全能找份工作,可为什么偏要把人生耗在考研上?
从“求确定性”到“赌一口气”
徐如栩的考研之路,始于对“确定性”的渴望。
化学实验的反复失败让她崩溃,“像把生命丢进炉子烧掉”,而会计学科的流程化特质恰好契合她怕变数的性格。
展开剩余83%但这份初衷很快变了味,演变成和自己、和他人的较劲。
班里50人有39人考研,30人成功上岸,家族同辈几乎都是研究生,连曾经共享资料的朋友都偷偷和她报同一所学校。
“所有人都是研究生,就我不是”的落差,让考研从“换赛道”变成“争面子”。
网图
前两次考学硕差80多分,改考专硕后分数反而下滑,可越考不上,她越想证明自己,甚至把考研当成逃避糟糕工作的“避难所”。
这种执念并非个例。
在就业压力与学历内卷双重作用下,不少考生陷入“沉没成本陷阱”。
考的次数越多,越舍不得放弃过去的投入,最终把考研变成一场“不能输的赌局”。
网图
被社会评价绑架的人生
徐如栩最戳心的自嘲,是把自己比作范进中举里“卖不出去的猪”。
父母的巴掌、亲戚的催婚、朋友聚餐时的窘迫,都在强化一个认知,没学历、没好工作、没结婚,就是“失败”。
这种评价体系像张无形的网。
她知道不结婚需要“拿得出手的事业”兜底,所以把考研当成获得体面的唯一路径。
看到做化学的朋友得职业病,读研的朋友被关系户挤压,更坚信“会计+硕士”是最优解。
哪怕要卖书、办信用卡凑生活费,哪怕患上应激性肠炎,哪怕曾动过轻生的念头,她都停不下来,就像范进的岳父从嫌弃到恭顺的转变。
她潜意识里相信,只要考上研,所有困境都会迎刃而解。
可是更残酷的是数据,2023年474万考生中,360多万人落榜,落榜早已是常态。
可社会仍在渲染“考研改变命运”的神话,让年轻人误以为“没上岸=没价值”,却没人告诉他们,人生本可以有其他答案。
“退一步”不是认输,是清醒
2026年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徐如栩把目标从985改成了普通一本。
“人定胜天,对普通人太遥远了”,这句感慨里藏着终于清醒的通透。
她开始攒学费、备复试,却也第一次给自己留了退路,这或许是九年里最宝贵的成长。
其实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唯学历论”的思维定式。
徐如栩早已拿到中级会计证,完全具备就业能力,只是被“研究生光环”蒙蔽了双眼。
就像如今考研市场的新趋势,专硕占比已达67%,交叉学科不断新增,行业更需要“学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非只会考试的“书呆子”。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在撞南墙后学会转弯。
那些从考研漩涡中走出的人,有的用专业证书找到工作,有的转向考公、创业。
他们证明人生的赛道从来不止一条,价值从来不止一种衡量方式。
网图
结语
徐如栩的复试消息还未可知,她那句“祝你我都有光明的未来”,道尽了所有迷茫者的期许。
2026年500万考研大军里,还有无数个“徐如栩”,他们的执着值得尊重,但更需要看清考研是提升自己的途径,而非证明价值的唯一标准。
社会评价体系或许刻板,但人生的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里。
就像徐如栩曾捐出长发帮助化疗患者,这份内在价值从未比学历光环逊色。
上岸值得庆贺,转身同样勇敢,真正的光明,从来不在试卷的分数里,而在接纳不完美的成长中。
发布于:重庆市锦鲤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