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作者每天辛苦撰写稿件,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希望各位读者能理解。文中插入的5秒广告,观看5秒后就能免费阅读全文,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理解!
——卢臻
编辑 | t
“看一眼特色糕点,切一刀倾家荡产”,这句调侃描述了切糕在大众心中的“天价”形象。作为新疆特产的切糕,在许多人眼中总是与高价密不可分,早已成为了“糕点界的富贵象征”。
展开剩余85%12年前,发生了一起广为人知的“切糕事件”,让切糕与“硬通货”划上了等号。买一块切糕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勇者”或“豪客”。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切糕的价格现在有了明确的标示,生意却依旧惨淡,许多人避之不及。那么,为什么曾经深受欢迎的新疆特色糕点,今天却变得无人问津呢?
回溯到十几年前,当新疆切糕刚传入内地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类似糯米红枣糕的“平价美食”。价格大多是几元或十几元之间,普通人完全能够接受。其精致的外观和诱人的色泽也与常见的糯米糕不同,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很多人看到后,会忍不住购买一块尝鲜,然而一旦购买,往往会掉进商家的“套路”中。
最初的低价往往只是个幌子,切糕的售价是按克或两来计算的。因为切糕的原料丰富、密实,虽然看上去只是小小一块,但重量可以达到数斤,价格自然也会上百元。这时候,很多买家开始意识到自己被骗了。然而,真正让人惊讶的情况是,一些不良商家会在顾客询价时故意隐瞒实际价格,给人一种“15元一斤”的印象,但结账时却突然提高价格,甚至达到50元一两,或直接不称重,随便切几块就要价几百上千元。
如果顾客拒绝购买或坚持要求退货,摊主便可能大发雷霆,威胁顾客“违约”。不少人为了避免麻烦,只能默默付钱,带着那块用高价购买的切糕离开,而心里却满是悔恨。
其实,在切糕传入内地之前,它最初的名字并非切糕,而是“玛仁糖”,是一种将大枣、坚果、果干、蜂蜜等新疆特产融合在一起的小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然而,切糕传入内地后,这种原本平价又健康的小吃却被商家利用,演变成了高价商品,成为大家调侃和批评的对象。
特别是2012年湖南岳阳发生的“切糕事件”,将新疆切糕的天价名声推上了风口浪尖。事件起因是,一名村民因买到的切糕价格远高于预期,心生不满,与切糕摊主发生冲突,最终演变成群体性斗殴。冲突中,不仅有多人受伤,车辆受损,一车切糕也在事件中遭到毁损。最震惊人的是,警方发布的公告中提到:“损坏核桃仁糖果约16万元”,这“核桃仁糖果”就是切糕。警方进一步细化损失后得出结论,5520斤切糕的损失居然达到15万多元,这个消息立刻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关注。
该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后,迅速由地方事件升级为全国性话题,切糕因此成为网友调侃的对象。例如,“切糕恒久远,一斤永流传”“宁愿坐在切糕车上哭,也不愿坐在宝马车里笑”这类言论开始风靡网络。切糕在许多人眼中已不再是普通美食,而是昂贵的奢侈品,与钻石、豪车、房产等高价物品并列。
类似的事件接踵而至,2015年山东莱芜发生的“切糕碰瓷事件”再次将切糕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故中,一辆汽车撞倒切糕摊车,导致400斤切糕毁损,经物价局认定,每斤切糕150元,事故损失竟高达6万元。网友们争论的焦点不仅是切糕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切糕碰瓷”的情况,而是真相如何却鲜有人关心。
那段时间,切糕成为了人们对贫富差距、对高房价不满的象征,几乎成了全民吐槽的对象。与此同时,诸如“切糕加汞增加重量”或“切糕大肠杆菌超标”的不实报道不断出现,使得切糕的形象更加恶化。很多人因此对切糕产生了恐惧,甚至开始对新疆当地人产生偏见。
如今,切糕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恶名之后,尽管已经明码标价,却依旧无人问津。这背后,不仅是个别商家的欺诈行为造成的后果,也有媒体对切糕的污名化作用。事实上,切糕作为新疆的传统美食,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它要求使用优质的坚果、果干和天然蜂蜜,采用精细的手工制作过程,经过高温熬制和压实冷却,才能成型。制作一块切糕,不仅工艺复杂,而且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都不低。
然而,恶劣的商家行为和广泛的负面报道让这款本应成为受人喜爱的传统美食变成了大家的笑柄。如果切糕想要恢复名声,首先需要从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入手。应该加强对诚信商家的支持与宣传,同时严厉打击那些以欺诈手段谋取暴利的商家,并且确保切糕的定价透明合理,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更重要的是,切糕应该改进其制作工艺和口味,使其既能符合大众的口味需求,又能在价格上更加亲民。只有这样,切糕这款富有营养、极具新疆地方特色的美味小吃,才有可能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总之,切糕想要摆脱多年来的恶名,回归其本来的美味形象,仍然需要很多努力。但只要从源头进行改进,重新赢得人们的信任,它的复兴指日可待。
你曾去过新疆,品尝过正宗的切糕吗?
发布于:天津市锦鲤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